Posts

Showing posts from March, 2011

受難節籌備的心得

Image
日期:2011年3月22日 地點:新加坡神學院 講題:受難節籌備的心得 講員:黃婉嫻博士 引言 原先我以為要分享「受難節的創意設計」,心想,可能要預備一些過去曾設計過的流程,然後以講課的方式呈獻給同學們。後來接到神學院的邀請函,註明講題是「受難節籌備的心得」,我就覺得,這可以從比較個人的角度來分享。因此,我把講題拆開來,和同學們分享我如何理解「受難節」,如何「籌備」,以及我的「創意心得」。 受難節:靈命在歷史敘事中的記憶、紀念與經歷—傳統意義與現代意念的融合 教會一般定受難節就是星期五這一天,或只在這一天有聚會。而我傾向按古教會的傳統,把受難節的時間拉長為在復活主日的前三天,也就是星期四到星期六,傳統上稱這三天為「神聖三日」(Holy Triduum),這三天是守大齋節期的高峰,也是聖週最重大的三天。以這種方式來紀念耶穌的受難與受死,是讓我們的心靈經歷耶穌受難前的事蹟,使我們能在豐厚的歷史感中,對主的受難體會得更深廣。 星期四稱為「立聖餐日」或「濯足日」(Maundy Thursday),聚會在晚上舉行,因為兩千年前的這個晚上,主耶穌以逾越節羔羊的身份,設立聖餐、為門徒洗脚、祂也預言自己即將走上十字架。這一天的經課包括:出 12:1-8, 11-14;約13:1-17, 31b-35;林前11:23-26(「經課」是指配合教會年曆及節期所選取的經文,一般上是用來作為崇拜時讀經或講道的經文,包括了一段舊約經文,一段用作回應的詩篇,一段福音書經文,以及一段新約經文),教會在這一天晚上,重溫這三段和受難的羔羊相關的歷史事蹟:舊約的第一個逾越節、耶穌在逾越節晚餐之前為門徒洗腳的那一夜,以及保羅教導哥林多教會遵守主的晚餐的那一天。教會在這一個晚上聚集,為的是體會在歷史中所發生的事情及它們和信徒生命的關聯;重溫歷史事蹟,就會發現自己就猶如那群即將被釋放的奴隸、自己就是那群把耶穌釘在十字架的群眾、自己也是那群雙腳沾滿世俗塵埃的罪人。這個晚上的聚會一定有聖餐禮,至於是否實施洗腳禮則按教會各自的傳統而定。 星期五稱為「主受難日」(Good Friday),是耶穌在十字架上受難至氣絕的日子,教會在這一天記念耶穌的受死,因此,傳統上聚會的時間是在下午三點左右。在第4世紀末,耶路撤冷教會就開始在這一天舉行遊行祈禱日,在遊行中的每一站,誦讀有關耶穌受難的